在吕晓彤博士的支持下,我们成就一次跨国研修课程。2016年7月28日上午,经过4小时的飞行,心盟一行41人抵达日本大阪关西机场,吕晓彤博士在机场迎接,让我们一落地就感受到无比亲切、热情。
经过简单的休整后,吕晓彤博士为我们带来主题为《日本自闭症的疗育史》的培训,介绍了日本自闭症的发展过程及现状,接触到“太田阶段评价法”,让我们了解到有了法律法规的保护,日本自闭症人的教育更为顺畅,国家负担大部分的费用,家长只需出少部分钱,这为我们后几天的参观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7月29日,首站来到桑名市的“铃风会”。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是机构里干净的厨房,充分验证了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”这句话,设备齐全、摆放有序,当然也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维护。等待的时候,老师还拿出孩子制作的贴纸和布艺作品让我们参观。进入到孩子们的工作区,更是安排的井井有条,能力好的孩子做筛选的工作:把零件码到模具中,重复多次,挑出不合尺寸的残次品;能力稍差的孩子做叠纸壳的工作,按印记扣下多余的,再拼接叠成立体的形状;还有一个能力很弱的孩子,只是简单的把瓶盖塞进纸筒里,对于我们也许并没有意义,但至少他不是“掉队:的人,跟其他伙伴一样,都在“工作”。孩子们动作娴熟,时而张望参观的人流、时而发呆休息、时而对我们笑一笑,老师则在一旁辅助、提示、帮他们整理成品。
下午参观了“希望之乡”面包工厂,能在这里工作的孩子都是自己可以掌握全套烤面包技术的,对于我们的到来,孩子也没有半点害羞,反而热情的递上刚出炉的面包。沿着机构的外墙,能走到一个面包店,之前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就在这里售卖,周围的村民每天都来捧场,销量很好,其中一个服务员是一名有障碍的女孩,他负责给客人送食物让客人挑选甜点。
通过一天的接触,我感受到老师们对孩子的接纳和耐心,陪着孩子重复简单的动作,不厌其烦的辅助,并且一直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,钦佩老师的敬业态度。再有就是机构与周围环境的融合,村民对孩子们的接受,听说开始也有很大的阻力,但路还是一点一点走出来了。
8月1日,来到国立特别支援教育综合研究所,吕晓彤博士介绍,这里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,权利和级别都非常高。他们的任务是:⑴针对自闭症孩子的需求,改变教育的环境;⑵培训特殊教育人才⑶提供相关研究信息;在这里我们依旧受到了热情的接待,一早准备的资料,一张张幻灯片,让我们感受日本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,得知全日本国内,只有40名残障孩子没有走进学校或者机构生活,不禁叹服日本对于残障人士法律法规的贯彻,真是以人为本,尊重每一个人。
讲座结束后,我们参观了教学研发室、多感官教室、身体障碍者辅具室,机构老师还推荐了他们的网站,我们可以随时在官网上找到最新的研究信息和实用的方法介绍。
匆忙在车上吃过午饭,下午赶到另一个机构回音乡,这里也是为大龄残障人士提供生活就业的地方,负责人带我来到孩子的宿舍、工作室,一如既往的干净有序,我们了解他们的宿舍也是按孩子的程度分配,24小时有老师监护(当然也有工作人员会因为夜班离职,但留下来的一定是喜欢孩子们,有责任心,有担当的)。其中一项工作是整理易拉罐,把清洗过的易拉罐倒置在篮中空水,再倒入收集桶。老师介绍,完成这项工作的孩子,是机构中能力最差的,还给我们看了他的工作流程图,运用专业的方法加上耐心的指导,通过几个月的培训,他才能完成这样工作,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在离开前,负责人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,他说“当孩子发脾气有情绪的时候,我们想的不是如何制止他的行为,而是要去分析我们哪里做的不对,找出孩子发脾气的原因”,也许这才是我们该学习的,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他们之所有把机构做的这样人性化,也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。
8月2日参观“榉之乡”,25年前由21位家长倡议建立,主要创办人须田女士如今已经80多岁,“榉之乡”的理念是:丰富的生活、丰富的情感和责任感。让他们通过劳动,学会表达及管理自己的喜怒哀乐。自闭症人士作为人,应该有价值、有尊严地生活。须田女士强调,一定要热爱我们的孩子。正因为有这样理念,孩子们很快乐。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到。
机构分三个部份:1.初雁之家,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,建立起伙伴意识。我们看到每一个房间都是根据主人个人的喜好布置的,晾衣杆上的衣服、床头柜上的漫画、衣柜里整齐码放的整理箱,比我自己家更有生机、更有生活的味道。老师介绍说,这里是根据之前19年的经验,总结出来的装修理念,其他房子也会陆续改造完善。
2.福利工厂,通过劳动,减少孩子们的问题行为。首先来到的还是厨房,孩子正在分装便当,老师说这里也包括我们的午餐呢;之后来另一个工作区域:纺织区,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织布的过程,一个30几岁的学员,拿着梭子不紧不慢的在花线中穿梭,不一会儿就织出好长一截;
3. GROUPHOME(自闭症人士家庭式住所);
4. 工作场所,木材厂:这里学员能力更是出众,主动上来和我们握手,工作中按钉子、起钉子,给木材印字,学员们各司其职,一丝不苟。指导的老师还骄傲与我们分享之前日本电视台的采访录像,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,字里行间表达着对孩子的感情和对工作的热情。
能力差一些的孩子,在旁边的一个区域工作,负责易拉罐的分类处理。打动人的还是细节,压缩易拉罐的有两种设备,一个是用于腿部功能正常的孩子,他们用踩压的力量压缩,另一个是针对腿部障碍的孩子设备,他们可以用手部力量挤压易拉罐,赤裸裸的个别化训练啊。这里的学员每月都可以得到1万多元工资,相当于普通的上班,他们完全有能力支配自己的生活。
许多年后,人们也许不会记得你说过的话,但会记得你给别人留下的感觉。就像此行日本,我们不能记得每个机构的布置及功能,但我们会记得他们的宗旨和理念。老师们真实的笑容,细小的动作,甚至是爱慕的眼神,在他们看来孩子们都相当出色,他们不仅注重训练的结果,还享受训练的过程,把孩子的努力放在眼里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会时常鞭策自己,向日本的自闭症从业者学习,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用真心、耐心和专业的技术不断完善工作。
(以上源于访问中 刘蔷老师的分享)